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上午10:00,由我校科技处、校科协主办,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西安市黄河流域环境模拟及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承办的西北大学“创新论坛”第一千九百六十二讲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城市与环境学院516会议室举行。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土壤生物功能调控与一体化健康国际合作基地负责人葛体达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碳氮循环与微生物研究“新”方法/技术浅析与实践》的报告。本次讲座由王俊教授主持,我院师生积极参与。

葛体达研究员作报告
在会议报告上,葛体达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定位与研究背景,该实验室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以土壤健康为源头,通过三大方向与九大任务实现农产品质量管控。葛体达研究率领的研究团队以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同位素标记、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索微生物生态功能与健康的关联,致力于土壤修复与环境耦合研究。其次,葛体达研究员重点阐述了当前碳氮循环与微生物研究的新方法与技术,包括借助微流控技术构建土壤芯片,模拟水稻淹水等生态情境,动态研究土壤有机质形成等生态过程;利用酶活性成像等原位可视化技术,呈现土壤指标二维分布,追踪光合产物分布以深化碳循环理解;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探针技术,可开展光合产物输入去向和微生物响应研究;利用DNA-SIP、磁性纳米颗粒分离、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单细胞拉曼等前沿技术,可分别在识别碳过程相关微生物、分离活性微生物、分析碳-细胞空间关系、挖掘未培养微生物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技术从多尺度深化了对碳氮循环过程的理解。最后,葛体达研究员指出了当前土壤碳循环相关研究的挑战与未来方向,指出部分技术成本高昂限制应用,土壤生态系统复杂性需更深入研究。未来应优化技术降低成本,加强多技术结合与交叉学科研究,从多尺度探究碳氮循环与微生物关系,强化应用导向服务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

现场观众
报告结束后,葛体达研究员与学院师生进行了就不同新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交流探讨,并鼓励同学们开阔研究思路,多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技术。本次报告内容是对目前土壤碳循环新技术的一个系统总结,有效拓展了学院师生学术视野。

提问环节

合影环节